這週不寫旅遊也不寫美食,想跟大家聊聊剛上線的 紐約時報廣告 WHO Can Help? 。從 太陽花學運 、 香港反送中 到這次的 紐時募資 ,買傳統紙本媒體版面似乎還是大家製造話題、大量曝光的「習慣」之一。身為26,980位募資者的其中一員,想透過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為何我願意加入捐款之列、捐款後的疑問以及計畫團隊後續的計畫行動。
緣起
4/8世衛主席譚德賽於記者會上公開譴責台灣,指責台灣人三個月前就開始對他人身攻擊後,引發台灣人強烈不滿。此不實指控不僅是個離譜至極的假資訊同時也影響世界對於台灣的觀感,對台灣人來說無疑是把我們近期好不容易努力的國際曝光度打回無盡深淵。
在台灣女孩 林薇連夜錄製公開信影片 反擊後,台灣知名YouTuber阿滴、沃草及設計師聶永真等人也於嘖嘖募資發起紐約時報募資專案,計畫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希望透過這個專案向世界發聲讓全世界知道台灣在疫情期間做了什麼,也讓真相拆掉譚德塞對台灣的惡意攻擊。
加入
本募資計畫第一階段目標金額為400萬台幣,Irene進入募資頁面準備捐款時款項已突破500萬台幣,募資活動不到9小時就完成400萬目標。但我還是持續刷頁面刷了將近一個小時才成功捐款,最終本次募資以15.5小時19,133,288 元結束。過程中Irene也在IG限時動態、艾走世界兩端粉專以及幾個line群組分享貼文邀請大家一起加入募資。當時除了艾粉們的按讚其實沒收到什麼額外的反饋,只有王子先生說了一句:「做這個可以得到什麼?」而一頭熱的我選擇忽略,只顧著拿信用卡想趕快捐款。
完成捐款在IG限時動態曬了捐款成功後,我才開始想「為什麼是紐時?」會有這問題浮現只是好奇為何是美媒還有為何是紐約時報,接著才想到「紐約現在封城紙本報紙還有人買嗎?」 然後用不同切入點想出了以下幾個觀點,而這幾點也在募資後續幾天的報導和網路上被大家熱烈討論。
1.#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適合嗎?
如果大家有看過第一版的公開信或是回去看嘖嘖募資專頁的首圖應該會看到#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這個Hashtag,當時我在我自己的社群媒體也用了這個Hashtag宣傳。如果看到這個Hashtag有反應甚至會會心一笑的艾粉應該有跟上中泰大戰前的熱門話題,網友在譚德塞指控後用這個Hashtag在Twitter上開始台灣接力,接力分享著台灣的美食和美景。但如果沒跟上這個熱門話題的人呢?仔細想想,在對於「攻擊」這麼敏感的美國及紐約疫情這麼嚴重的此刻用 #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 這麼情緒攻擊性的字眼真的好嗎?如果看紐時的TA(Target Audience)或ICA(Ideal Customer Avatar)不是我們以為的受眾這400萬的頭版會不會就打水漂甚至引來反效果?
2.為什麼選紙本廣告?
當初看到要下紙本廣告的時候,我腦海立馬浮現太陽花學運和香港反送中的紙媒廣告。但隨之而來的疑問是:「為何Youtuber們優先下傳統紙本廣告不下線上數位廣告?」會有這疑問不只是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太習慣數位媒體的存在,還有現在封城紙本媒體取得管道和人們願意出門買報紙的意願都相對較低。關鍵評論網於4/13把太陽花學運和這次紐時募資做了比較,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觀點是:六前年聶永真把太陽花刊上紐約時報的時候,台灣是當事人美國是旁觀者,宣傳的民主是世界追求的普世價值。但這次,全世界都是武漢肺炎COVID-19的當事人。六年前,我們買紐時談民主;六年後,我們談的是台灣和世界站在一起還是只是砸400萬用美國媒體和譚德賽吵架?六年前,我們成功把太陽花從線下轉線上;六年後,為何還要再走一次老路不直接線上?還好,團隊有聽到大家的聲音,目前不只成立了Taiwan Can Help官網,紐時廣告線上線下同時露出也有了後續數位廣告投放的規劃。
3.為什麼是美媒?為什麼是紐時?紐時真的好嗎?
這應該也是滿多人的疑問,我自己捐款後也曾想過為何是首選紐時不是CNN或是BBC?難道是因為怕不太中立怕被錯誤解讀?那提供優質新聞的紐時就真的夠中立客觀嗎?我自己的想法是我們從小到大接受西方文化多以美國為主不管是美式英文、美國電影還是各種流行文化,或許是因為這樣才兩次公眾議題募資都優先選美媒露出。至於CNN和紐時之間為何選紐時不選CNN我真have no idea 最後「紐時真的好嗎?」這個問題我也在聽了兩次百靈果教主教母的「你知道紐時很親中嗎?」Podcast後得到啟發。「紐時雖然是民主黨大本營,走的是自由派的進步價值,但到現在他們還是覺得中國防疫做的很好你知道嗎?」、「很多時候你愛的媒體,其實愛的是別人」如果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推薦大家去iTunes/Spotify聽或是點連結去Youtube觀看影片。有網友看到廣告最後還是首先在紐時露出感到失望,但我還是想感謝團隊這幾天辛苦的接洽、修改與努力,努力地把大家的每一分錢每一份心意發揮最大價值。
我承認,當時一股腦地想要捐款是因為實在太氣,太氣譚德賽出此言論、太氣屢次將政治凌駕於醫療衛生之上的WHO呼籲各國不要政治用事還有太氣台灣的防疫成果可能會因為這三分鐘而被抹黑。因此在看到紐時募資專案出現時,當下心裏只有一個聲音「台灣不能沈默,台灣需要這個曝光!」或許在冷靜之後有過困惑,但從未想過去填退款單。因為,炙熱的心並未改變也相信團隊會帶著我們26980的信任與期待,做出最美最溫暖的反擊。
第二階段
募資完成後隔天,我收到了計畫團隊發出的信和調查問卷,除了感謝大家的參與也想透過問卷了解大家對於多出的1500多萬有什麼建議和如何運用。這份問卷結果也成為今日計畫團隊公開的超標資金運用規劃參考「45.82%用於數位廣告宣傳「Taiwan can help」;31.97%將捐助國內醫療器材或資源;22.20%將捐助國外醫療器材或資源。合計將有過半的款項直接捐助並協助國內外的防疫行動。」信件中也提到對於最初的募資計畫台灣出現很多不同的聲音,他們將慎重看待並接受各方指教。接著計畫暫緩延至4/14刊登。
WHO can help?
根據設計師聶永真的分享,本廣告設計重點如下:
1. WHO三字使用世衛官方字形,主標問句選用世衛標準色藍,將其隱喻提供閱聽人解鎖。
2.「WHO can help? 」下方洞口圖像:
隱喻世衛於流行疫情爆發時刻,因反應遲緩與外在政治干擾,所引致的防疫缺口,以及全球深陷的棘手難題。
3.「Taiwan」下方出入口圖像:
相對於世衛坐困的視角向度,台灣正積極建立一個通道、一個出口、一個方法學,對外提供最大的幫助。儘管長期以來我們被孤立於國際組織外,台灣官方及民間正持續以實際行動,對全球提供防疫經驗、實際支援與紓解。
Taiwan can help,這件事沒有人能孤立。
「台灣希望幫助世界的心,不容譚德塞扭曲,比起用不實的言
發酵
台灣隊長小英繼4/10分享紐時募資專案後於4/14晚上十點多也在臉書和Telegram分享了WHO can help?廣告並寫道「台灣走向世界有很多種方式,集資登廣告、架網站或捐物資,都是很好的起點,謝謝26980團隊的努力!」同時公布零確診的好消息。4/14紐時廣告刊登後,WHO今天對此做了13點回應表示過去十年來世衛一直和台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對此台灣駐日內瓦辦事處強調,WHO以片段資訊誤導外界,這並非事實全貌。隨即外交部也公開聲明,台灣自2017年起就未再受邀參加WHA,2009~2019十年間申請參加187場WHO技術性會議僅有57場成功受邀,被拒比例達69.5%接近七成。如果這就是WHO說得保持技術交流那標準是否有點太低?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於今日(4/15)公開表示美國將停止對WHO資助,並表示美國每年資助WHO大約4億美元至5億美元比中國多出許多(中國每年大約資助4千萬美元)以WHO全年60億美元預算而言,美國的資助確實佔了相當大比重。
或許在募資前期甚至直至現在,大家對於此行動各方面有所懷疑。但台灣時間 4/14 18:00紐時全版廣告上刊後,募資發起團隊在email裡的那句話還是讓人十分感動。
「乘載許多人的期待,我們準備向世界發聲。」
WHO can help? Taiwan can help.